人民網(wǎng)北京7月24日電 (王婧)7月22日,廣東省委網(wǎng)信辦聯(lián)合廣東省大灣區(qū)辦主辦的“未來已來·灣有引力”網(wǎng)絡主題采風活動圓滿結束。在活動最后一天,由中央網(wǎng)絡媒體和粵港澳三地網(wǎng)絡媒體記者、網(wǎng)絡名人、高校師生代表等組成的四十多人采風團來到江門,深入感受粵港澳大灣區(qū)的最新建設進展。
“我們現(xiàn)在說話的時候,就有幾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指甲蓋大小的地方。”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武建華說。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不帶電,質量非常輕,以接近光速運動,具有極強的穿透力且只參與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因此,中微子的檢測非常困難,是所有基本粒子中人們了解的最少的一個。
江門中微子實驗室探測器和水池構造。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圖
江門中微子實驗室選址于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距廣東陽江和臺山反應堆群約53公里,在物理靈敏度分析允許的距反應堆50至55公里范圍以內。經(jīng)過勘探發(fā)現(xiàn),方圓兩公里有較為完整的花崗巖,在有比較穩(wěn)定的地質結構保障的同時可以屏蔽一定量的宇宙射線。
江門中微子實驗是一個以我國為主、多國參與的大型基礎科學研究項目。目前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74個單位的700余位科學家、工程師參加。實驗的主要目標是利用反應堆中微子的震蕩確定中微子質量順序。
實驗室將建造一個有效質量為2萬噸的直徑35.4米的球形有機玻璃容器,內部將灌裝2萬噸液體閃爍體,用于捕捉中微子發(fā)出的光。玻璃容器外設有直徑為41.1米的不銹鋼網(wǎng)架,安裝約4.3萬只光電倍增管,將光信號轉變成電信號,并將電信號放大形成電子脈沖。有機玻璃容器和不銹鋼網(wǎng)架結構整體稱為中心探測器,浸泡在裝有3.5萬噸高純水的直徑43.5米的圓柱形水池中。實驗預計于明年4月開始運行,設計使用壽命為30年,預計可以準確測量中微子6個震蕩參數(shù)中的3個。
“我們的初衷是探索宇宙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屬于基礎物理研究,它本身不具有任何的經(jīng)濟效益。但在研究的過程中,帶來了很多技術創(chuàng)新。比如光電倍增管,在此之前只有日本濱松能做,但是為了這個實驗,國內幾家光電器件、真空器件的企業(yè)和研究所聯(lián)合研發(fā),成功制出了探測效率世界最高的光電倍增管。地方政府對于此實驗室的建造提供了大力支持。”武建華介紹。
科研人員需乘坐斜井人車到達700米深的地下實驗室。人民網(wǎng) 王婧攝
實驗室建造難度較大,地下主實驗室55米寬50米高的跨度沒有任何支撐結構,全部依靠巖石頂部的拱頂支撐。直徑41.1米的不銹鋼網(wǎng)架在安裝過程中不允許出現(xiàn)任何焊接,所以12萬套螺栓鉚接全靠人工完成。2萬件光電倍增管因為不能有任何接縫,全部由人工吹制。
在有關宇宙演化的系列未解之謎里,中微子可能就是突破口,是打開未來研究方向的鑰匙。如果基礎研究取得突破,它對整個學科都會帶來顛覆性的影響?!爱斎?,顛覆性的成果往往都是無法提前預測的,只有在實驗過程中才可能發(fā)現(xiàn)存在新物理的地方?!蔽浣ㄈ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