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12月13日,第十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從“一日”到“一年”;從“一館”到“一城”;
個人記憶,家族記憶,國家記憶,世界記憶。
十年,我們守護著“不能忘卻的記憶”,從記憶到共識,從共識到行動。
江蘇新聞廣播特別策劃:《十年!為了和平的未來》。
幸存者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的親歷者,也是歷史人證,其親身經(jīng)歷及口述,是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的鐵證,更是寶貴的證言資料。隨著時間推移,幸存者數(shù)量不斷減少,截至目前,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xié)會登記在冊的在世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38位。幸存者后人作為特殊群體,愈發(fā)成為南京大屠殺家族記憶代際傳承的有生力量,他們將傳播歷史真相的“接力棒”緊緊握在手中。
2022年8月15日“南京永遠不會忘記”活動現(xiàn)場,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葛道榮親手為長子葛鳳亮頒發(fā)首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證書,老人在發(fā)言中激動不已,數(shù)度哽咽,他說:“我的后代和更多的年輕人,都參加紀念館組織的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行動,希望大家都要銘記歷史、不忘過去?!?/p>
2022年8月15日,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葛道榮(右)向長子葛鳳亮頒發(fā)“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證書
2022年12月13日,葛鳳亮等13名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參加了第九次國家公祭。2023年1月21日,葛道榮與世長辭,享年96歲。
2023年8月15號“南京永遠不會忘記”活動現(xiàn)場,葛道榮次子葛鳳瑾正在為前來的市民們介紹書籍《歷史上的黑暗一頁》的節(jié)選內(nèi)容。當天,他和其他9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后代,領取第二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證書,持證上崗。雖已不是父親親手交予自己,但葛鳳瑾感到肩上的擔子一樣沉。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葛道榮次子葛鳳瑾
葛鳳瑾回憶,父親晚年依然不顧身體狀況,積極參加各類宣講、座談,還寫下近十萬字,記錄自己在那段至暗時刻的慘痛經(jīng)歷,取名《銘記歷史》,家中子孫人手一份。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葛道榮生前參加各類活動、傳遞歷史真相
父親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葛鳳瑾就跟隨父親,踏上了赴日作證之路,等父親再也走不動,他就代替父親四處奔走發(fā)聲。作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首批志愿者,他曾跟隨南京訪問團赴日參與歷史認識與東亞和平論壇。今年10月底,花甲之年的葛鳳瑾又突然苦練起自己的普通話,12月6日,我們在2023“和平之聲 云上共讀”的線上紀念活動中聽到了他慷慨激昂的朗讀聲。在這項光榮的使命中,他想展示最好的自己,去帶動更多的人。
“現(xiàn)在我們最欣慰的就是,很多年輕人參與了歷史記憶的傳承當中,這樣就能更廣泛的,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這段歷史。”葛鳳瑾說道。
2019年,葛鳳瑾(左)赴日本參加“南京大屠殺82周年證言和平集會”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們終將隨歲月凋零,越來越多的幸存者后代肩負起接續(xù)傳承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的重任。
幸存者李高山的兒子李真銘,從2018年便開始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參觀者做志愿講解。幸存者王素明的女婿夏天行自學外語,方便在國外時向外國人傳播真相。幸存者楊靜秋的外孫女周肖燕開通微博、抖音,精心制作短視頻、音頻,通過講述外婆遭遇和家族故事,將歷史告訴更多人。
2023年8月15日,12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后代分兩批,撞響13 響和平大鐘。
他們并非每個人都有“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證書,但他們通過自己的筆墨和行動,早已把傳承的接力棒緊緊抓在手中。
江蘇省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會會長、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連紅認為,在傳承南京大屠殺記憶過程中,幸存者后代已經(jīng)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歷史的接力棒代代相傳,才能讓這份歷史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褪色。
江蘇省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會會長、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連紅
張連紅說:“后人與幸存者朝夕相處,對戰(zhàn)爭創(chuàng)傷體驗更有‘切膚之痛’。傳承這段創(chuàng)傷記憶,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而是要從這段人類浩劫中吸取教訓,積攢和平力量,阻止新的暴行發(fā)生?!?/p>
?。ńK新聞廣播/繆鵬程 編輯/趙夢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