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改革、促發(fā)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strong>
新中國即將迎來75周年華誕,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聯(lián)合江蘇省多家縣級融媒體中心聯(lián)合推出“更好的日子·接力拍”全媒體視覺行動。我們換一種方式“打開”舊照片,邀請經(jīng)典影像里的主人公穿越時光與昔日同框,講述如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動故事,濃墨重彩反映新時代百姓生活的巨大變遷,展示“強富美高”新江蘇現(xiàn)代化建設的生動圖景。
1992年9月1日,江蘇省第一所希望小學——盱眙縣希望小學落成后的首場開學典禮上,升旗儀式正在舉行。300多名新生卷著褲腿,赤腳踏在泥濘里,小臉如向日葵般仰起,望向五星紅旗的目光里寫滿了懵懂、興奮和憧憬。
這一瞬間被記者以黑白影像定格,配以《希望踏著坎坷走》的標題發(fā)表在次日新華日報頭版。彼時,簡陋的校園里僅有兩排瓦房。32年過去,盱眙縣希望小學在時代的變遷中日新月異:2009年獲評全國模范希望小學,2019年獲評全國示范希望小學。
又到開學季,當年照片中赤著腳參加開學典禮的農(nóng)家娃們,現(xiàn)在過得怎么樣了?
從老照片中“走出”,他們再度相聚母校
8月27日,周子瑾、戚媛媛、吳德康、滕快鋒等4名該校第一屆學生從老照片中“走出”,再度在母校相聚。
“當年旗桿正對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思源樓?!比缃瘢茏予蔀槟感5囊幻Z文老師,在新時代接棒鄉(xiāng)村教育。她領著昔日同窗在校園里走走停停,怎么看也看不夠:希望樓、長泉樓、思源樓、景行樓等5棟教學辦公樓拔地而起,取代了原先的磚瓦房。土路變成水泥地,操場鋪上塑膠跑道,音樂教室里時時飄出鋼琴聲,黑板后裝上了一體機……鄉(xiāng)村小學的硬件水平已經(jīng)不輸城里。
“孩子們再也不用在開學日拿著鐮刀割操場雜草了?!彪熹h忍不住感嘆。
蒙蒙細雨中,希望的苗圃綻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不惑之年的幾位同窗陷入了對往昔的回憶:土路、板凳、赤腳,以及迎接新生活的激動喜悅,拼湊出那個他們夢想和希望起航的起點——
1991年,當?shù)卦馐馨倌瓴挥龅暮闈碁暮?,明祖陵?zhèn)3所學校被淹,大批孩子失學在家。次年,由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發(fā)起、臺灣同胞陳大偉捐贈20萬元興建的江蘇省第一所希望小學在盱眙落成。首屆320名孩子背起書包,走進新學校。
“看!這張照片上每個孩子身后都有高矮不一的板凳,這些板凳是我們從家里帶來的,有時候周五會把板凳捎回家,修一修再帶過來?!彪熹h記憶猶新。
“1992年開學那天剛好下雨,操場還沒完工,農(nóng)村的土路到處是泥,我們就把褲腿挽起來,光腳踩在泥地里,這樣鞋子就不會弄臟了。”吳德康回憶說。
六年受益一生,教育改變農(nóng)家娃命運
今年80歲的新華日報原攝影記者王廣林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拍攝的情景:“開學那天,娃娃們走在崎嶇的土埂上,灑下一路的歡聲笑語。好多孩子是第一次參加正式的升旗儀式,感到很新奇很激動。我趕緊搬來一條板凳站在隊伍的前面,從一個比較高的角度捕捉孩子們的表情,定格下這難忘的一幕……”這幅《希望踏著坎坷走》因其新聞價值和視覺沖擊力,還獲得了省好新聞獎。
32年前的報道還記錄下諸多感人細節(jié):因家庭困難停學一年的沈紅梅又能上學了,她收到福建小朋友贈送的學習用品,無比激動;11歲的朱慧英第一次背上書包,再不當小豬倌啦,她笑了……
作為江蘇省第一所希望小學,盱眙縣希望小學自誕生之初就飽受社會各界關注。以“希望”之名,架“未來”之橋,愛心的涓滴匯聚,讓“教育普惠”的理想成為現(xiàn)實。
“學校很注重對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和素質(zhì)拓展,美術課上學水粉素描,音樂課上聽老師拉手風琴,我們還組建了鼓號隊到縣城參加比賽。直到上中學后和同學聊起來,我才知道身為希望小學的學生有多么幸運。”周子瑾說。
“六年受益一生”,是這座鄉(xiāng)村小學的理想。它所傳遞的善意、希望和對教育事業(yè)的重視,成為一屆屆學生終身獲益的財富。
大學畢業(yè),看過世界,當大多同學選擇到城里做中學教師,戚媛媛卻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xiāng),成為盱眙縣實驗小學的英語教師。 “好的童年治愈一生,優(yōu)秀的小學老師能給予學生照亮一生的光芒?!?/p>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希望在不斷延續(xù)
這4名學生中,地理上走得最遠的是吳德康。他在南京珠江路經(jīng)營一家中古照相機店,成為攝影發(fā)燒友的集聚地。工作之余,他喜歡驅(qū)車踏遍祖國壯麗山河,卻從未忘記人生的起點。2021年,吳德康為母校捐獻了照相機、打印機,還發(fā)動伙伴們?yōu)槲鞑啬窆たh南京實驗小學帶去價值7萬元的教學及生活物資。他永遠記得捐贈的那一天,湛藍的天空輝映著潔白的哈達,少數(shù)民族孩童的眼神亮晶晶地閃著光……
“你們能認出照片里哪一個是我嗎?” 指著昔日開學照,周子瑾笑著問她的學生。孩子們看看黑白照片,又抬眼望著老師和身邊的校園,有些不可置信。
照片內(nèi)外,交織今昔巨變。據(jù)校黨支部書記、校長陳葆青介紹,2013年,學校通了校車,孩子們的上學路不再艱難。城鄉(xiāng)教育的鴻溝被逐步抹平,教育共同體加速形成,村小教師有更多機會,走進教師培育站、名師工作室參加研討培訓。目前,該校承擔1個國家級課題和2個省級課題。教師接興國捧回“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優(yōu)秀班主任”“中國好人”等諸多榮譽稱號,鄉(xiāng)村學校有了“大先生”。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農(nóng)家娃們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優(yōu)質(zhì)教育、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系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
在王廣林的印象里,1992年的盱眙還是個貧困的蘇北縣城。如今,盱眙堅持工業(yè)強縣,加快構建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體系。百億級產(chǎn)業(yè)規(guī)模的盱眙小龍蝦已成為耀眼的名片。盱眙連續(xù)5年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為蘇北唯一。
一所希望小學的蓬勃生長,被編織進時代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的歷史經(jīng)緯之中。越來越多的學生以“希望”之名,交出成長“答卷”。32年來,先后有1.2萬名學生從這里走出,有的還考入北大、同濟、南大等著名高校,奔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為一名攝影師,你覺得這張照片為什么動人?”記者詢問吳德康。
他說,答案就藏在孩童們的眼睛里:“他們看的方向,是遠方,是未來,是希望?!?/p>
總策劃:雙傳學 顧雷鳴
策劃:田梅
統(tǒng)籌:肖勇 涂珂 許昌銀
文字:馮圓芳
攝影:蔣文超
攝像:王詩宇 魏林娜
剪輯:魏林娜 王詩宇
AI生成:王詩宇
美編:朱麗
鳴謝:盱眙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