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到“百萬雄師過大江”——
紅色渡口,尋找勝利的密碼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流淌著璀璨的中華文化,在長江流域,一個個“紅色渡口”,則見證了中國革命歷經(jīng)艱難險阻,無數(shù)革命先烈沖鋒在前、流血犧牲,贏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偉大歷程。
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fā)90周年,也是渡江戰(zhàn)役勝利75周年?;赝麣v史,在這條波瀾壯闊的長河邊,“紅色渡口”見證了怎樣的英勇跨越與紅色傳奇?今天,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又該如何從新的“渡口”再次出征?
對話嘉賓
劉 波 軍史專家、國防大學教授
吳小寶 渡江勝利紀念館原館長、二級研究館員
王 高 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研究保管室主任
母彥碧 四渡赤水紀念館黨組副書記
曹行燕 四渡赤水紀念館研究室副主任
鄒 毅《我送親人過大江》作者、原新華社攝影記者鄒建東后人
紅色渡口,見證那一次次英勇的跨越
長江文化觀察團:從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路上的“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在長江這條波瀾壯闊的水域上,有哪些重要的“紅色渡口”,發(fā)生了哪些重要的戰(zhàn)斗?
劉波: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漫漫征途中,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跨越近百條江河……”,講話中提到血戰(zhàn)湘江、四渡赤水等8個著名的戰(zhàn)役戰(zhàn)斗,有6個發(fā)生在長江流域的渡口??梢哉f,當年紅一、二、四方面軍和紅25軍征戰(zhàn)過的紅色渡口,都見證了長征的艱苦卓絕與紅軍將士的不怕犧牲、英勇善戰(zhàn)。
長江干流上的長征渡口,主要有云南的石鼓鎮(zhèn)渡口、祿勸縣的皎平渡渡口,會澤縣的樹桔渡口。中央紅軍著名的巧渡金沙江即發(fā)生在皎平渡;紅二、六軍團渡過金沙江的地方在風景如畫的麗江石鼓鎮(zhèn);“戰(zhàn)略騎兵”紅九軍團在樹桔渡口渡過金沙江。
長江支流上的長征渡口,則主要位于赤水河、烏江、嘉陵江上。
四渡赤水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最精彩卓絕的一次軍事行動。1935年1—4月,紅軍在土城、元厚,二郎灘、太平渡,茅臺鎮(zhèn)等渡口過河。在毛澤東、中革軍委指揮下,3萬多紅軍往來穿插于數(shù)倍于己的國民黨重兵包圍之中,游刃有余,最終奪取了戰(zhàn)爭主動權。
嘉陵江,是長江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1935年3—4月,紅四方面軍在四川廣元的鴛溪口、塔子山、澗溪口等渡口,發(fā)起氣勢恢弘的嘉陵江戰(zhàn)役。殲滅川軍12個團,1萬余人?!按蜻^嘉陵江、迎接黨中央!”紅四方面軍隨即揮師西進,踏上長征路。之后,橫掃涪嘉地區(qū),渡過涪江,攻克江油。今天,在江油市中心,仍矗立著當年紅軍修建的解放江油紀念碑。
中央紅軍長征在貴州期間兩次勝利突破烏江;紅四方面軍一過草地后的第一仗——勇克包座;單獨長征的紅25軍在石塔河打出巧妙伏擊戰(zhàn)等重要戰(zhàn)斗都發(fā)生在長江流域。
濃墨重彩的還有大渡河,它是長江支流岷江最大的支流。1935年5月25日,18名勇士在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渡口強渡大渡河;考慮到江寬水急,渡船僅余3只,追兵日益迫近,中革軍委決定兵分兩路,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22名勇士攀爬鐵索,飛奪瀘定橋,成為長征壯麗史詩中精彩的篇章。
吳小寶:從“紅軍不怕遠征難”到“百萬雄師過大江”,長江流域的紅色渡口,見證了中國革命如何從艱難險阻走向最終勝利。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軍在“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豪邁口號的鼓舞下,發(fā)動了偉大的渡江戰(zhàn)役。西起江西九江、東至江蘇江陰,百萬大軍在千里防線上強渡長江,4月23日占領南京。
4月20日,在安徽蕪湖市繁昌區(qū)板子磯,解放軍從鄰近的無為縣強渡長江,成功在此地登陸。板子磯因此成為了“百萬雄師渡江第一船登陸點”,標志著渡江戰(zhàn)役的正式開始。這里也是電影《渡江偵察記》的拍攝地。
與此同時,在西起九江東北的湖口、東至樅陽鎮(zhèn)等多處地段,第二野戰(zhàn)軍也發(fā)起強渡長江行動,共同從多個方向?qū)顸h軍長江防線發(fā)起全面沖擊。在江蘇江陰要塞地段,在地下黨等積極策反下,江陰要塞成功起義,解放軍東路部隊順利由此突破防線,加快了整個渡江作戰(zhàn)的推進速度。
緊接著,在揚州三江營,第三野戰(zhàn)軍于4月21日夜至4月22日凌晨強渡長江,成為渡江戰(zhàn)役中較為關鍵的一次突擊。而后揚中渡口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4月23日,在南京浦口,解放軍集結(jié)兵力,進行最后的攻勢。夜幕降臨,下關發(fā)電所的運煤船——“京電號”小火輪,不斷往返長江兩岸,奮戰(zhàn)11小時,運送了1400多名解放軍指戰(zhàn)員過江。南京解放,也成為新中國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紅色傳奇,講述軍民間的“雙向奔赴”
長江文化觀察團:總書記在視察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時指出:“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碧岬蕉山芏嗳四X海里都會想起經(jīng)典照片《我送親人過大江》中的那位“大辮子姑娘”。在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過程中,“紅色渡口”見證了軍民間怎樣的魚水深情?
鄒毅:《我送親人過大江》是我父親鄒建東拍攝,他當時是新華社第八兵團分社記者,跟隨第三野戰(zhàn)軍打下?lián)P中第二天,從揚中橫渡夾江,進攻對岸的丹陽。此時父親看到,萬軍叢中,一個劃船的小姑娘特別顯眼,在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中,竟有這樣一種柔美,他立刻拿出相機把這個畫面記錄了下來。有關戰(zhàn)爭的攝影作品大多展示沖鋒陷陣的“硬核”場面,但這位送解放軍過江的“大辮子姑娘”,柔弱卻矯健的姿態(tài),給冰冷、緊張的戰(zhàn)爭場面平添了一抹溫情。這種溫情是什么?是軍民魚水交融的深厚情誼。一群身著軍裝的戰(zhàn)士中,出現(xiàn)一個漁家女的身影,說明老百姓被充分發(fā)動起來,這艘小船承載的,正是共產(chǎn)黨領導的軍隊為什么能取得勝利的密碼。
王高:百萬大軍渡江作戰(zhàn),物資保障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在山東、蘇北、皖北動員的臨時民工就達320萬人;蘇北、皖北籌集與運送前線的糧食達3.4億多斤;山東的婦女廣泛開展了“每人做雙過江鞋”活動,趕制布鞋200多萬雙。年輕的小伙、姑娘,報名充當船工,連60多歲的老船工,50多歲的老大娘都不甘落后。僅安徽無為地區(qū)就有3400多名優(yōu)秀水手參加渡江作戰(zhàn)。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年僅14歲的馬毛姐,主動要求參加渡江先遣隊,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把第一批渡江勇士送上南岸,返回途中又搶救翻沉的兩條船上16名戰(zhàn)士,立下一等功。
曹行燕:在紅軍長征途中,很多渡口也見證了軍民魚水情。中央紅軍一渡赤水河時,如何在赤水河上快速架設3座浮橋,是當時紅軍擺脫危機的關鍵。周恩來親自帶領參謀人員,指揮工兵連隊勘測選定架橋地點。土城鎮(zhèn)老百姓卸下自家門板,扛到河邊幫助紅軍搭建浮橋。赤水河水流湍急,好幾次橋快建成了又被激流沖散。當?shù)乩习傩仗氡浯坦堑暮铀?,同紅軍戰(zhàn)士一起,將連接的船只牢牢固定。1935年1月29日凌晨,中央紅軍從渾溪口、蔡家沱、元厚等渡口渡過赤水河,向川南急進。中央紅軍渡河之后,有一些受傷的戰(zhàn)士留在了赤水河畔。比如老紅軍何木林因在戰(zhàn)斗中負傷留在土城鎮(zhèn),為保護救他的村民,他偽裝成聾啞人長達14年之久,直到解放后才開口說話。1962年,何木林被認定為紅軍身份并享受公費醫(yī)療,然而,直到離世,他從未使用過這張醫(yī)療證。
傳承紅色精神,讓“渡口”成為“入口”
長江文化觀察團:《中國紅色旅游發(fā)展報告(2023)》顯示,全國紅色旅游接待人數(shù)已突破20億人次。在此背景下,“紅色渡口”如何把長江紅色資源利用好、把長江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長江紅色基因傳承好?
母彥碧:四渡赤水紀念館位于四渡赤水第一渡口,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并入選“2022全國文化遺產(chǎn)旅游百強案例”。近年來,我們綜合運用雕塑、油畫、圖片、文字、實物相結(jié)合的方式,采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系統(tǒng)展示“四渡赤水、出奇制勝”的戰(zhàn)爭史。除了講解員“講”+“演”的講解形式,游客還可通過VR互動設備、全息投影等,沉浸式感受當年的烽火歲月。同時我們創(chuàng)建四渡赤水藝術團,在深挖歷史的基礎上講好紅色故事?,F(xiàn)在,位于四渡赤水第一渡口的貴州省土城鎮(zhèn),已建成以四渡赤水紀念館為龍頭,包含女紅軍紀念館等17個場館的博物館小鎮(zhèn)。下一步,我們還將聯(lián)動云貴川渝三省一市籌備成立“四渡赤水紀念場館聯(lián)盟”,構(gòu)建紅色基因傳承體系,讓紅色歷史在新時代煥發(fā)更大光芒。
王高: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思考如何讓紅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拔覟榇筌娝臀镔Y”是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精心打造的一項社教活動,預約名額經(jīng)?!懊牍狻?。我們根據(jù)館藏文物“小推車”,精心制作了仿制品,孩子們可以穿上草鞋,推著裝滿物資的小車,體會當年人民群眾支援部隊的情形。我們的獎品是“支前一等功”獎狀、渡江勝利紀念章禮盒、“將革命進行到底”定制毛巾等,不僅對參與者是一種鼓勵,更是一份歷史的傳承,讓大家把這段珍貴的紅色歷史帶回家。舉辦這樣的活動,就是希望能夠活化革命文物,改變以往紅色教育單純依靠圖片、展板的簡單形式,通過讓大家親自參與、親身體驗,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吳小寶:近年來,江蘇、安徽、上海、浙江等地20家與渡江戰(zhàn)役相關的紀念館、革命舊址、烈士陵園成立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地)合作聯(lián)盟,在陳列展覽、藏品研究、社教活動等方面交流協(xié)作、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上線的“渡江戰(zhàn)役學術知識庫”社會反響熱烈。紅色文化為什么要不斷講?我認為,就是要樹立一個正確的黨史觀,就是要把握規(guī)律,振奮精神,提升精氣神。所以,我們這些紅色場館的講解員,不能從故事到故事,讓人家感動就完了,那很容易變成一個故事會,沒有上升到哲學思維、辯證法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挖掘得不夠;而一些專家學者容易從理論到理論,做不到深入淺出,鮮活感人。如何把這“兩張皮”結(jié)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是我們今天講好紅色故事尤其要思考的問題。講解也好,講課也罷,一定是把歷史和現(xiàn)實掛鉤,把當下擺進去,把聽眾擺進去;要學會表達,潤物細無聲,讓人們感覺到黨史就在我們身邊,在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動力、奮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