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fā)有為,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那么,什么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該如何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化建設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之間關系是怎樣的?本文將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對此進行解讀。
中國國家版本館內景。新華社 資料圖
一、中華民族、中華文明、中華文化
所謂文明指的是在理性指導下人類實踐的成果總和。文明既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也是為人服務的,而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文明存在于相應社會共同體之中,從而構成了文明體。作為精神性的力量,理性既指導人類創(chuàng)造實踐成果,理性也反映人類實踐的創(chuàng)造成果。于是,我們就將人類實踐成果的精神性反映形態(tài),稱之為文化。這就意味著文明是文化的內容,文化是文明的反映。因此,文明的影響需要靠文化的傳播,文明的延續(xù)需要靠文化的傳承。
中華民族是人類社會中最早之一進入文明階段,并至今沒有中斷過自身文明發(fā)展的唯一文明體。在古代和古典時期,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成就,從而為人類文明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過程中形成的理性結晶和實踐成果。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創(chuàng)造輝煌文明成就的過程中,也創(chuàng)造了燦爛文化成果。由于中華文明沒有中斷過自身發(fā)展歷史,這就使中華文化既做到代代相傳,內化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精神基因,又得以不斷累積,形成了擁有深厚底蘊的文化特點,從而為中國特色奠定了文明基礎、鍛造了文化基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p>
對于一個長期延續(xù)的文明體來說,文明的發(fā)展,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和躍升。中華文明也是在不斷繼承和創(chuàng)新過程中得以發(fā)展的,與之相適應,中華文化也同樣經歷著不斷揚棄的過程。在古代和古典時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根據文明發(fā)展的需要,既不斷整合各類文化思潮,又不斷推動整體文化發(fā)展,從而形成了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在這些文化中,隨著時間流逝,有的已經過時了,乃至成為了糟粕,有的依然還具有強大生命力,從而成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既對當今中國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也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具有普遍影響。因此,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僅有利于中華文明發(fā)展,而且對促進世界文明發(fā)展也具有獨特作用。
二、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從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來看,最早的現代文明,是在資本主義方式推動下誕生于歐洲的,隨后通過現代化浪潮在全球得以傳播,并對全球其他文明體產生了重大沖擊。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在現代化浪潮沖擊之下,古典文明的崩潰和封建王朝的腐朽,使中華民族也因此走向衰落。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文明轉型并構建現代文明,就成為了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歷史必然。
經過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承擔起了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并根據中華文明歷史邏輯、現代化發(fā)展邏輯和共產主義運動邏輯,探索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清障任務。新中國建立之后,我們選擇了以社會主義方式來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完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礎階段任務,奠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們推動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要素和內容要素的生成和發(fā)展。進入新時代,我們實現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具體要素生成階段向整體形態(tài)發(fā)展階段躍升,并推動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形態(tài)走向定型。當前,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上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調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闭窃谥袊伯a黨領導下,中國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文明內容,而且也為人類現代文明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三、在“結合”中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和發(fā)展
在推動文明轉型并構建現代文明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秘訣之一就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所強調的那樣,“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p>
為什么這一“結合”能夠產生如此強大的成效呢?其中機理是什么呢?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做出了回答。
第一,“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
第二,“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
第三,“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第四,“結合”打開了創(chuàng)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
第五,“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創(chuàng)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四、在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和發(fā)展中繁榮中華文化
文化反映了文明,文化也塑造了文明,文化在文明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具體來說,中華文明有著以下幾方面突出特性:
一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zhàn)、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二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三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四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
中華文明這些特性,既在中華文化塑造過程中得以生成的,也在其發(fā)展過程中轉化為中華文化的具體內容。因此,這些特性,既是我們了解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維度,也是我們建設和發(fā)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根據,還是我們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基因。
當前我們已經邁進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根據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內在關系,遵循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內在邏輯,我們認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必須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指示精神。
一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二是要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chuàng)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三是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以守正創(chuàng)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作者鄭長忠系上海高校智庫·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