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冰
青年,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思政課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整體生態(tài)發(fā)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從教育發(fā)展的不同視角,對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有效回答了“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為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牢記殷殷囑托,不斷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奮力開創(chuàng)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yǎng)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思政課是我國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青年學子“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的青少年,正需要通過思政課來補鈣壯骨、固本培元。如今,一系列形式新穎、入腦入心的思政課正在各地區(qū)、各學校如火如荼開展。在北京,大中小學生同上一堂“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學生們走進文化遺產、革命展館、科技企業(yè),沿著中軸線觸摸歷史、對話未來;在天津,南開大學著力打造高質量思政“金課”,出臺“南開思政課30條”,先后在全國25個省區(qū)市建立中國式現代化鄉(xiāng)村工作站90余個,為引領學生成長注入“源頭活水”;在江蘇南京,雨花臺中學用好知名學生社團——“信仰的力量”話劇社,構建紅色教育品牌項目《培根鑄魂:高中生紅色教育的雨花先鋒行動》,帶領學生走進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等紅色場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從課堂內走到課堂外,豐富多元的地方文化、熱火朝天的生產一線、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讓思政課更加可感可知、生動鮮活,將更好引導青少年擦亮精神底色、夯實人生根基,讓青春在火熱社會實踐中絢爛綻放。
思政課建設關系千秋偉業(yè)后繼有人,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當前,雖然各地積極探索抓好思政教育,不斷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但是制約思政課發(fā)展的深層次、結構性和現實性問題依然存在。特別是在國際國內形勢快速變革和互聯網技術的沖擊下,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的形勢和斗爭也更加復雜。唯有想方設法破解這些難題,進一步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匯聚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強大力量,不斷開創(chuàng)新時代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chuàng)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體系。推進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思政課建設新格局,真正讓思政課“動”起來、“活”起來。一方面,要打破傳統(tǒng)課堂界限,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讓教師和學生“動”起來、理論講授和社會實踐“合”起來,把“關鍵課”和“大道理”講到青少年的心坎兒上,讓“行走的思政課”更加溫暖鮮活、可親可信。另一方面,要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健全突出教學優(yōu)先的評價體系,完善教師地位待遇保障、隊伍培養(yǎng)培訓等機制,打造有創(chuàng)意、有思想的優(yōu)質“金課”,讓思政課教師潛心育人、樂教善教的信心底氣更強更足。同時,還要用好網絡數字空間,持續(xù)優(yōu)化共建共享的“大思政課”教學資源庫,推出沉浸式、研討式、全景式智慧課堂,不斷增強青少年的沉浸感、體驗感,讓網絡空間成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新場域”。
青年強,則國家強。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幕開啟之時,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以“大思政課”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不斷在學習中茁壯成長、在奮斗中砥礪品質、在實踐中增長本領,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中綻放青春力量。(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