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高校紅色文化協(xié)同育人暨愛國主義“行走的大思政課”活動在淮安周恩來紀念館舉行?!靶凶叩拇笏颊n”活動把思政課搬進周恩來紀念館,既是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實踐,也是推進落實“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有益探索。
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從百花齊放的地方文化到熱火朝天的生產(chǎn)一線,行進中的中國,都是行走的“大思政課”的素材。近日召開的全省教育大會指出,建設教育強省,需要不斷完善“大思政課”格局。江蘇文博場館眾多,要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開發(fā)更多“場館里的思政課”和“行走的思政課”,打造一批“大思政課”特色品牌,切實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要真正“行走起來”,將思政課堂引入歷史場景中。在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館,重走260米長的支前小道,讓青年感受支前群眾當年的艱辛歲月;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重溫冷少農(nóng)等雨花英烈家書,讓青年感受烽火背后的家國情懷;在新四軍紀念館里,宋公紀功碑靜靜矗立,通過誦讀碑文,讓青年詳細了解當年修堤的過程,體悟新四軍與百姓的魚水情深……置身歷史場景之中,透過一件件歷史文物,讓歷史故事變得可感可觸,推動青年在行走中修品行、立志向。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并不僅僅是從小課堂到大課堂的場景切換,更是對思政素材的全方位開掘,結合各地的特色,用好用活紅色資源,讓我省各類文物資源優(yōu)勢“賦能”思政課、豐沛青年心靈。
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不僅要“行走起來”,還要走進青年心中。有的思政課走出了課堂,走進了紅色場館,但由于布展陳舊、展示內(nèi)容簡單、講解不到位等原因,使得一些青年興趣寥寥、“一走了之”。要想思政課真正走進青年,要在展陳、講解等方面用心用情,講好講活文物故事。要找到文物故事與青年之間的連接點,找到青年的興趣點,通過數(shù)字技術創(chuàng)新符合青年習慣的打開方式,讓青年與歷史對話,引導青年去切身體驗、去辯證思考,進而產(chǎn)生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僅靠學校力量遠遠不夠,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參與。要充分調(diào)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讓更多場館敞開大門,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匯聚更加開放多元的“大思政課”資源。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機制是保障。要全面落實合作共建辦學工作機制,構建協(xié)同一體的“大思政課”機制,形成“大思政課”合力,推動“行走的思政課”走得更深更實。
中國在行進,思政課也應當與時俱進。上好“行走的思政課”,要在內(nèi)容、形式上下功夫,還要在機制、隊伍上有保障。更多“場館”打開大門,讓青年感知歷史、體悟文化,讓思政課更加可感可知、生動鮮活,必將使更多青年在行走中受教育、長見識、增才干。
(楊麗)